组件协作_ObserverEvent
目录
组件协作模式
现代软件专业分工之后的第一个结果是"框架与应用程序"的划分 组件协作是通过晚期绑定, 来实现框架和应用之间的松耦合, 是二者协作时常用的模式 典型模式有: Template Method, Strategy, Observer/Event
1 Observer/Event 观察者/事件模式
1.1 模式动机
在软件构建过程中,我们需要为某些对象建立一种“通知依赖关系”——一个对象(目标对象)的状态发生改变,所有的依赖对象(观察者对象)都将得到通知。如果这样的依赖关系过于紧密, 将使软件不能很好地抵御变化。
使用面向对象技术,可以将这种依赖关系弱化,并形成一种稳定的依赖关系。从而实现软件体系结构的松耦合。
1.2 模式定义
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(变化)的依赖关系,以便当一个对象(Subject)的状态发生改变时,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。
1.3 模式示例代码
# include <iostream>
# include <vector>
// 定义观察者接口
class Observer {
public:
virtual void update(int data) = 0;
};
// 定义具体的观察者类A
class ConcreteObserverA : public Observer {
public:
void update(int data) {
std::cout << "ConcreteObserverA 收到更新,数据为:" << data << std::endl;
}
};
// 定义具体的观察者类B
class ConcreteObserverB : public Observer {
public:
void update(int data) {
std::cout << "ConcreteObserverB 收到更新,数据为:" << data << std::endl;
}
};
// 定义被观察者类
class Subject {
private:
int data;
std::vector<Observer*> observers;
public:
void attach(Observer* observer) {
observers.push_back(observer);
}
void detach(Observer* observer) {
//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遍历观察者列表找到要移除的观察者
// 这里简化起见直接从向量中删除指定的观察者指针
for (auto it = observers.begin(); it != observers.end(); ++it) {
if (*it == observer) {
observers.erase(it);
break;
}
}
}
void setData(int value) {
data = value;
notify();
}
void notify() {
for (auto observer : observers) {
observer->update(data);
}
}
};
int main() {
// 创建观察者对象
ConcreteObserverA observerA;
ConcreteObserverB observerB;
// 创建被观察者对象
Subject subject;
// 将观察者对象注册到被观察者对象
subject.attach(&observerA);
subject.attach(&observerB);
// 修改数据,触发通知
subject.setData(100);
// 移除观察者A
subject.detach(&observerA);
// 再次修改数据,只有观察者B会收到通知
subject.setData(200);
return 0;
}
2 要点总结
- 使用面向对象的抽象,Observer 模式使得我们可以独立地改变目标与观察者,从而使二者之间的依赖关系达到松耦合。
- 目标发送通知时,无需指定观察者,通知(可以携带通知信息作为参数)会自动传播。
- 观察者自己决定是否需要订阅通知,目标对象对此一无所知。
- Observer 模式是基于事件的 UI 框架中非常常用的设计模式,也是 MVC 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